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用藥認知落差大 醫病溝通很重要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武器,然而醫病雙方對用藥的認知落差,不僅會影響療程的完整性和治療效果,也可能使病人因誤解而有所抱怨,甚至造成醫病之間的衝突。致力推動醫病溝通的高雄長庚醫院教師培育中心主任陳志弘醫師指出,部分用藥迷思可能影響病人配合用藥的意願,建議醫師多傾聽、理解病人需求,病人也要參與討論、了解治療計畫,醫病建立用藥共識,才能有效治療。

不敢告訴醫師沒吃藥?坦誠溝通共同找出解方。許多慢性病往往需要病人配合按時用藥,才能讓病情穩定,陳志弘醫師說,以糖尿病為例,臨床上看到病人血糖控制不好,醫師需要先了解是不是飲食或規律用藥出了問題,但病人常常不願意告訴醫師自己沒按時吃藥,需要花費時間旁敲側擊才能確認。陳志弘建議病人可以跟醫師討論自己的難處或擔憂,其實現在的藥物選擇很多,通常可以依據病人的生活習慣和需求來調整藥物。

例如有病人原本早上吃降血糖藥,卻常在中午前就血糖過低導致「皮皮剉」,所以不敢再吃藥,經過問診發現,原來是早餐的醣類攝取不夠,因此先調整飲食,必要時再調整用藥的劑量;也有病人因為整天在外工作,導致無法按時吃藥,經過討論後,決定改用長效型的藥物,但病人需控制午餐飲食的種類,避免血糖起伏太大。

有效率的醫病溝通,才能讓治療發揮最好的效果。陳志弘醫師指出,有研究顯示,門診醫師聆聽病人陳述的注意力有限,最多十八秒就可能會想轉移或打斷,因此病人若從盤古開天講起,反而對診斷和溝通沒有幫助。他建議病人看診前可以參考「就醫提問單」,整理這次看診的目的,並勾選最在意的問題,有助於病人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以較聚焦且有結構的方式向醫師提問,也不會因為緊張而詞不達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