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靈性成熟的十個特質

★靈性在於我們是什麼人,而不在於我們追逐什麼理想;靈性不再是到遠方的印度、西藏或秘魯的馬丘比丘(MachuPicchu),而是回到家中。
★靈性修行的成熟的發展,我們不再尋找完美的父母、具有完美智慧的老師或上師,也不再嘗試找到全然美好的事物,以對抗全然不好的事物,也不會再區分受害者與施虐者。我們開始瞭解每一面都包含了對立面。
★真正的耐性不是為了要有所得,也不是為了任何成就。耐性能讓我們向超越時間段額事物敞開.靈性生活的成熟讓我們可以只是安住在這裏,安住在過去一直存在也將永遠存在的真理中。


水果成熟時,自然會從樹上落下。在靈性生活中,時候到了,心就會像水果一樣開始成熟、變甜。我們的修行會從青澀、艱難的成長期(尋找、發展、改善自己),轉變成在奧秘中安住,從信賴外在形式轉變為安住於內心。

曾有位年輕女子在剛開始修行時,因為面對家庭的問題和父母信奉基督教基要派教會而極度掙扎,她寫道:“當我做佛教信徒時,父母怨恨我;但當我做佛陀一樣的覺醒者時,他們深愛我。”
★想要在靈性上成熟,就要放下僵化和理想化的生命方式,在生活中找到彈性和喜悅。
隨著靈性的成熟,就會帶來心的柔軟,自然表現出自在與慈悲。
道家老子頌揚這種精神而寫道:
★以道為中心的人,可以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兒沒有危險。即使在巨大的痛苦中,他仍認識宇宙的和諧,因為他在心中找到安詳。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東方的靈性在美國開始流行時,其修行方法在一開始被理想化和浪漫化,大家嘗試用靈性來“達到高潮”、體驗超凡的意識狀態。
許多人相信有完美的上師和絕妙的教法,只要加以跟隨,就能達到全然的開悟,並改變世界。這種模仿和自我陶醉被秋陽·創巴仁波切稱為”靈性的物化”,表面上接受靈性傳承的儀式、服裝和哲學,實際上卻借此逃避日常生活,只想成為更屬靈的生命。 幾年後,大部分人開始發現,高超的狀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而靈性也不是離開日常生活,去尋找一種崇高、充滿光明的生活。
我們發現意識轉化所需的練習和訓練,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我們開始看見靈性道路的要求比它一開始所提供的還要多。
★去掉修行的浪漫憧憬之後,大家開始清醒過來,瞭解到靈性要求我們以誠實和勇氣看清真實的生活處境,包括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在周遭社會的位置。
★我們獨自或在團體中通過滋長的智慧和幻滅的經驗,開始放棄靈性生活和團體的理想化觀點,不再以之為逃避世界或拯救自己的方式。
★對許多人而言,這種轉變會成為更深入整合和更有智慧的靈性工作的基礎。靈性工作包括正當的關係、正當的生計、正當的話語,以及靈性生活的各種倫理面向。這種工作要求不再有切割分隔,並瞭解所有被推入陰影或加以逃避的事物,最終仍必須融入我們的靈性生活,沒有一件事會被遺漏。
★靈性在於我們是什麼人,而不在於我們追逐什麼理想;靈性不再是到遠方的印度、西藏或秘魯的馬丘比丘(MachuPicchu),而是回到家中。
★這種靈性充滿了喜悅與整合,既是平凡的,也是覺醒的。這種靈性能讓我們在生活的驚奇之中安住,這種成熟的靈性讓神聖之光照亮我們、穿透我們。
以下我們來探討靈性成熟的特質。

✿非理想主義(non-idealism)
★成熟的心不會有完美主義,它安住在存有的慈悲中,而不是完美的楷模裏。
★非理想主義的靈性不會尋求完美的世界,也不試圖使自己、身體與人格變得完美,不會根據外在某些極度純淨的特殊形象而對老師或開悟保持浪漫的想法。因此靈性生活並不是尋求收穫或成就,而是去愛和自由。
阿凡提-納斯魯丁的故事說明了追尋完美的挫折感。
有一天,阿凡提在市場遇見一位即將結婚的老朋友,這位朋友問阿凡提是否曾考慮結婚。阿凡提回答數年前曾想結婚,於是開始尋找完美的女人。
他先到大馬士革,找到一位非常優雅而美麗的女子,但發現她缺少靈性。接下來,他到更遠的伊斯法罕,遇見一位非常有靈性,且能在世上自在生活又很美麗的女子,可惜他們無法好好溝通。
“最後,我在開羅找到了她,”他說,“她是完美的女人,充滿靈性、優雅、美麗、非常自在,每方面 都很完美。”
朋友問:“那你和她結婚了嗎?”“沒有”,阿凡提回答,“不幸的是,她要的是完美的男人。”

★成熟靈性的基礎並不是追求完美,也不是要得到某種想像的純淨感,它的基礎只是放下、愛、向一切敞開心房的能力。
★沒有完美的理想時,心就能把我們遇見的苦難和不完美轉變成慈悲。
★在這種非理想主義的修行中,即使是無知和恐懼的行為,也能被神聖照亮、穿透,引導我們對一切之中的奧秘感到驚奇,而沒有批判和指責,因為我們並不是嘗試使世界完美,而是使我們對世上一切的愛變得完美。
湯瑪斯·默頓就是以這種方式看待靈性的,他說:
★我好像突然看見他們內心隱藏的美麗,我看見的深度是罪惡或欲望都無法達到的,好像看見上帝眼中的每一個人。
★如果他們能看見自己的本然樣貌,如果我們能以這種方式看見彼此,就不可能再有戰爭、仇恨、殘酷的行為……我認為那時的大問題就是我們會匍匐在地,互相敬拜。

✿仁慈
★靈性成熟的第二個特質就是仁慈,它是以自我接納為基礎。
★為我們曾有過的無知行為或仍留在我們心裏的恐懼而產生的罪惡感、指責或羞愧,無法發展出仁慈。瞭解開放需要慈愛的溫暖陽光。
我們太容易把靈性和宗教轉變成艾倫·沃茨所說的“可怕的義務”。
詩人瑪麗·奧利弗(MaryOliver)寫道: 你不需要當好人,你不需要用雙膝跪行 穿越一百里的沙漠,表示悔改。 你只需要讓身體這個柔軟的動物-愛其所愛。
深入的自我接納會滋生慈悲的瞭解,就如我問一位禪師是否會生氣時,他回答:“我當然會生氣,但幾分鐘後,我會告訴自己:‘生氣有什麼用!’然後就放下生氣。”這種自我接納之上占了靈性修行一半以上的分量。
成熟的靈性會反映出我們內心深處感恩與寬恕的能力,就如禪學詩人愛德華·艾斯比·布朗 (EdwardEspe Brown)在《塔薩加拉食譜書》(The Tassajara Recipe Book)中寫的:任何一刻,準備這一餐-我們可能放出三萬尺的瓦斯-立刻進入空中,讓毒物落到樹葉、蕨類和動物的皮毛上。 眼前的一切都將結束。
我們仍然繼續烹調,將一切珍愛的-夢想放上餐桌,滋養和保障我們親近又親愛的人。在這個烹調的動作中,我訣別 我以前一直堅持你是唯一該被指責的人。 在這最後一刻,我睜開雙眼-凝視著你,帶著所有 被我壓抑了許久的-溫柔與寬恕。 如果沒有未來-我們還有什麼-好爭的。

✿耐性
靈性成熟的第三個特質是耐性。
耐性能讓我們與法—即“道”和諧共處,就如莊子所說: 古時候的真人,不以心對抗道,也不試圖以自己的想法來説明道。 (原文: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希臘左巴談到自己再耐性上學到的功課:
有天早晨,我在一棵樹的樹皮上看見一個繭,一隻蝴蝶在裏面打洞,準備出來。
我等了一會兒,感覺等了好久,覺得不耐煩,於是把繭折彎,向裏面吹氣,使之暖和。
我盡可能用最快的速度讓它變暖,然後奇跡在我眼前出現,繭打開了,蝴蝶慢慢爬出來。
我永遠忘不了自己當時的驚恐,因為我看見它的翅膀向後合攏、皺成一團,因為它的時候未到。它絕望地掙扎,幾秒鐘後,就死在我的掌心。
★成熟的靈性瞭解覺醒的過程需要經過許多季節和週期,它要求我們作出最深的承諾,在心中坐定,並向生活的每一部分敞開。
★真正的耐性不是為了要有所得,也不是為了任何成就。耐性能讓我們向超越時間段額事物敞開。
愛因斯坦描述時間的本質時解釋:“你若和一個美麗的女孩同坐兩個小時,好像只過了一分鐘;但你若坐在火爐上一分鐘,就好像過了兩個小時。
★時間是相對的。”佛陀談到要修行十萬大劫的時間,意思不是說要花上無窮的時間才能覺醒,而是指覺醒是超越時間的。
★覺醒不在於幾周、幾年或幾輩子,而是指現在就以愛與耐性打開自己,進入奧秘。
鈴木禪師說:“耐性這個詞的問題在於它意指我們正等待某種東西變得更好,我們在等待某種東西出現。所以應該更準確地描述這個性質,應該用‘堅定’,這種能力可以在每一片刻中堅持真理,發現開悟。”
★★★以最深入的方式來說,耐性就是了解我們尋找的是自己的本來面目,而它一直就在這裏。
偉大的印度大師馬哈希在學生為了他的身體即將死亡而流淚時說:“你向我還能去哪裡呢?”
★靈性生活的成熟讓我們可以只是安住在這裏,安住在過去一直存在也將永遠存在的真理中。
✿活在當下
★靈性成熟的第四個特質就是活在當下。靈性的覺醒發生在此時此地的生活中。
禪宗傳統認為:“狂喜之後,就是洗衣服。”靈性的成熟不只會在超越中展現,也會在內心展現,想要讓神聖照亮、穿透我們的每一個動作。
★超常意識狀態、超凡的心靈經驗、意識的巨大開啟都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不在經驗本身,而在於這些經驗促使我們轉而注意自己化身為人,在人身中增長智慧、深化慈悲的能力。
★就如阿姜查所說:“就算是超凡的經驗,除非能聯結到此時此地的這一刻,否則就一無是處,只 不過是某種需要放下的東西。”
靈性的狀態如果能照亮識見、開啟身心,就是重要的經驗,但仍只是返回永恆當下的通道,就如卡比爾所說,不管我們尋求的是什麼,“被找到的就是現在所找到的。”
★在當下此刻,成熟的靈性允許我們“言行一致”,彼此的行動、話語及碰觸好像在反映最深處的知識。
★我們會變得更有活力,更活在當下。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呼吸、身體和身為人的限制,都是神聖的一部分。
★這種成熟會傾聽我們的身體,愛身體的每一部分,包括身體的愉悅和悲傷;它會傾聽心的聲音,熱愛心的感受能力。以這種方式活在當下,正是慈悲和瞭解的真正來源。
★★★佛陀說:“只有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裏,帶著它的心,才會看見束縛和苦難;也只有在此,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脫。”

✿整合而體證的神聖感
靈性成熟的第五個特質就是整合而體證的神聖感。
“整合”就是不在生活中製造切割的區塊,不劃分神聖與不神聖;“體證”是指在我們的言語和行為中重視靈性, 否則我們的靈性就沒有任何真正的價值。
★★★整合而體證的靈性修行包括我們的工作、愛、家庭和創造力。個人和普世是相互聯結的,靈性生活的普遍真理只能在每一個特定的個人環境中實現。
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們的靈性生活,就如一位有智慧的學生所說的:“如果你真的想瞭解一位禪學大師,就要和他的妻子談一談。”
★靈性的整合感使我們瞭解,若想把光明和慈悲帶進世界,就得從自己的生活開始。
★真正的靈性修行在於我們親身的生活,而不是任何特殊經驗或我們信奉的哲學。這種個人取向的修行方式,重視生活中個體和普遍兩個面向,尊重生命是生與死之間的無常之舞,也肯定我們獨特的身體、家庭和社會,以及個人的歷史,包括我們擁有的一切喜悅與悲傷。
★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的覺醒是關乎所有生命的大事。
亞馬遜叢林有九百種黃蜂,每一種都會傳播一種特殊無花果樹的花粉,這些無花果樹是雨林中所有小型哺乳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而這些小型動物又是美洲豹、猴子、野豬等動物的食物。每一種黃蜂都維繫了一條食物鏈上其他動物的生存。同樣地,世界上每一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貢獻。
★靈性生活的實現不可能通過模仿,而須經由個人身為世上某個男子或女子的特殊天賦與能力來達成,這是真正的無價之寶。當我們能肯定自己獨特的天命,就能讓自己親身的生活成為佛陀示現的新形式。 

✿質疑
靈性成熟的第六個特質是質疑。我們並不是要採納一種哲學,或是盲目遵循一個偉大的老師或一條迷人的道路.
★而是要體認我們必須為自己而看見,這種質疑的性質被佛陀稱為“擇法”(Dhamma-vicaya),也就是自己對真理的研究。這是一種發現真相的意願,沒有模仿,也不是追隨別人的智慧。
曾有人讓畢卡索照事物的原貌來畫,就是畫出客觀的事物,畢卡索說他無法瞭解,那人就從皮夾裏拿出妻子得照片說:“你瞧,她真的就是照片裏的樣子。”
畢卡索看著照片說: “她好小,而且很扁平,不是嗎?”就像畢卡索一樣,我們必須用自己的眼睛來看事物。
★在成熟的靈性中,可以看見許多自主的感覺,而不是對權威的反應,但這必須是由衷的體認:
我們就像佛陀一樣,可以覺醒。成熟的靈性有一種深刻的民主精神,所有人都能在其中味自己找到神聖與解脫。 這種質疑結合了思想的開放、禪宗的“不知道”的心,和一種“分辨的智慧”,能區分有益與無益的事,能一直睜開願意學習的雙眼。帶著開放的態度,我們就能一直學習。
質疑使我們既能運用傳統的偉大智慧,向老師學習,成為團體的一部分,同時仍與自己保持接觸,能在非常尊重自己的整合與覺醒中看見真理、述說真理。這種質疑可能不會使我們對自己更加確定,但能讓我們隊自己更加誠實,而靈性修行也能在這種精神中充滿趣味與活力。 

✿彈性
靈性成熟的第七個特質是彈性。
靈性成熟使我們像竹子一樣,可以在風中擺動,以我們的心與認識來回應世界,尊重周遭不斷變化的環境。靈性成熟的人已學會留在當下和放下的偉大藝術,彈性使他們能瞭解並不是只有一種修行方式,也不是只有一種美好的靈性傳承,而是有許多方式;瞭解靈性生活不是採納某種特定的哲學、 整套信仰或教法,不能據此反對某人或某事。
★這是一種心的自在,瞭解所有靈性工具都只是竹筏,用來跨越河流,達到自由。
佛陀在最早期的對話錄中,警告我們不要把竹筏當成彼岸,並反對採納任何僵化的主張或觀點,他接著說:
“對一位不採納任何觀點的智者而言,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會有任何造成衝突的事呢?”
★佛陀勸告大家以自由取代傲慢,並提醒追隨者,堅持某些哲學和觀點的人只是在四處打擾別人。
★心的彈性能為靈性修行注入幽默感,讓我們看見千萬種可以覺醒的有益方法,有時適合正式而有系統的方法,有時卻適合出乎意料、不尋常而令人吃驚的方法。
鐘斯想到高中當籃球教練,他接掌三藩市殘障中心的球隊時,學會了這一課。他想讓球隊獲勝,卻在第一天發現只有四個球員來受訓,其中一位還坐在輪椅上。直到有位六尺高的黑人女性從男盥洗室走出來,要求加入球隊,才打破僵局。
教練光是要五個球員在球場排好、面對同一個方向,就花了四十五分鐘,於是決定丟掉原來的教學計畫。當他丟掉計畫,籃球隊反而開始成長。
他們常練球,有啦啦隊長,還有熱狗可吃,不過場上常常是七或十二個人組戰一隊,而不是五人一隊。他們有時會在比賽中停下來玩音樂,邀請大家來跳舞。最後,他們成為籃球史上唯一得分超過一百萬分的球隊,因為計分員喜歡一直壓著計分板上的得分鈕,只為了聽得分的鈴聲。 來得容易去得快,在這種彈性中有極大的自由。
我的老師阿姜查談到自己好像寧靜的樹,會結出果實,讓鳥兒有築巢的空間,在風中搖曳。
★彈性之道就是喜悅和寧靜。

✿擁抱對立面
★靈性成熟的第八個特質就是擁抱對立面——這種能力可以讓心容納生命的矛盾。
我們還是孩子時,會在父母提供我們所需時,把他們看成百分之百的好人;
他們無法滿足我們的欲望或不照我們的期望而做時,就把他們看成百分之百的壞人。
★孩子的意識發展最終會使他們清楚瞭解父母,瞭解同一個人同時有好有壞:有愛,也有憤怒;有慷慨,也有恐懼。
★靈性修行的成熟也有類似的發展,我們不再尋找完美的父母、具有完美智慧的老師或上師,也不再嘗試找到全然美好的事物,以對抗全然不好的事物,也不會再區分受害者與施虐者。我們開始瞭解每一面都包含了對立面。
一位年輕女子是原生家庭的受虐者,她在早期的靈性修行中花了許多時間想療癒這種痛苦,在療愈過程中也成為其他受虐者的諮詢師,最後開始治療施虐者與加害人。在處理加害人團體(幾乎都是男性)的第一年,她很清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誰是犯罪的人。可是,當她深入聆聽加害人的故事,才發現這些人幾乎都曾在童年時收到虐待。
她面對一群表面上看來是四十、五十、六十歲的男子,其實骨子裏都是受虐兒童。她發現許多人都被目前虐待,相當震驚;進一步瞭解他們的故事後,又發現他們的母親也曾被父親或家族中的叔伯虐待,可悲的虐待模式可以一代一代地回推。
她該怎麼辦?她能指責誰?她只能盡一切力量 說:“不,這種行為不能再繼續下去。”
然後以心中的慈悲擁抱他們,因為施虐者與受虐者是同一個人。

★人在靈性生活中成熟時,就更能與矛盾自在相處,欣賞生活的模糊之處,包括其中的諸多層面和內在衝突。於是能瞭解生活中的反諷、隱喻,發展出幽默感、擁抱整體的能力,並以寬宏的心面對其中的美麗與醜陋。
★生命的這種矛盾其實一直在我們眼前。
在某禪學大師著名的故事中,學生向他詢問:“大師,請告訴我們什麼是開悟?”
他們穿過松林時,禪學大師指著一棵樹說: “看見這棵樹有多高嗎?”學生回答:“是。”
大師又指著另一棵樹說:“看見那棵樹有多矮嗎?”學生回答:“是。”大師說:“這就是開悟。”
★★★當我們擁抱生命中的對立面,就容納了自己的生與死、自身的喜悅與痛苦,將兩面看成不可分開的。我們會同時尊重空性和表像形式中的神聖,瞭解蘇菲派所說的: “向安拉祈禱,但要拴好駱駝。”
當靈性修行成熟時,我們就能學會接受修行中的對立面—我們需要老師,也要為自己的修行負責;意識有各種超越的狀態,也要以個人的方式實現它們;有業力制約的力量,也有人性全然自由的能力—成為靈魂之舞的一部分,以輕鬆幽默的態度擁抱它,與之完全和平相處。


✿智慧而慈悲的關係
★成熟靈性生活的下一個方面就是關係。我們總是與某種事物相關。我們在一切事物間找到智慧而慈悲的關係,就是找到全人尊重它們的能力。
★★★我們對生命中發生的事可能沒什麼控制力,卻能選擇如何與自己的經驗建立關係。成熟的靈性就是在關係中接納生命。願意與生活中的一切建立關係,就能產生修行的精神:視一切為神聖的。
我們的家庭生活、性欲、社會、地球的生態、政治、金錢,我們與每一種存有、行動之間的關係,都表現出道(法)。
一行禪師喜歡提醒我們如何洗杯碗,他問:“我們在洗每一個杯碗時,是否能像是為新生的佛陀洗澡呢?”
每一個動作都有意義,所有的相遇都和整個靈性生活有關。同樣地,我們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的細 心與慈悲,就是修行的尺規。
★成熟的靈性重視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沒有一件事可以從靈性生活中排除。

✿平凡
★靈性成熟的最後一個特質就是平凡,在某些傳承中稱為“開悟後的修行”,這是在特殊靈性狀態和副作用消退之後的平凡。
尼薩伽達塔是不二論的大師,有人問他,他的意識和周遭的尋道者有何不同,他微笑著回答,他已不再認同尋道者。
沒錯,他會坐著等待早餐、午餐,饑腸轆轆,也許像其他人一樣不耐煩,但其下是有如海洋般的安詳與瞭解。他不會陷入或認同生活中任何變化的情境,所以他和周遭的人不同,不論發生什麼事,他都是平靜的。
★★★平凡就是在此刻單純地存在,讓生命的奧秘自己顯現出來。
★梭羅警告我們“小心任何需要買新衣服才能加入的活動”時,是在提醒我們以單純來向每日的驚奇敞開。 如果我們能尊重意識創造無限多形式的能力,平凡就是對此時此地感到興趣。
這是呼吸或走路中的平凡奧秘,也是街上的樹或對某人的愛的奧秘。這不是因為達到某種神秘狀態或得到非凡力量,也不是尋找某種特殊的東西,而是放空、傾聽。
沃爾特·惠特曼在詩中祝禱這種平凡,他說:我相信一片草葉的貢獻不亞於群星的工作……流動的黑莓也能裝飾蒼穹的宮室……一隻老鼠就足以是驚動眾多異教徒的奇跡。

★★★靈性生活的平凡來自學會信賴的心,來自對生命恩典的感激。
★★★當我們就只是自己,不偽裝也不做假,就能在宇宙中安息。
★★★在這種平凡中,沒有高下之分,不需要改善什麼,不需要渴望什麼,只是在愛與瞭解中向世界的喜悅與苦難敞開。這種平凡的愛與瞭解能為每一種處境帶來心的自在與安詳。
就像河道中的河流,能在石頭間找到自己的路,或一點一滴磨去石頭,逐漸向下流,回到海洋。這種平凡使我們安息。
平凡具有極大的力量,這是靈性成熟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能自然地療癒自己,就像我們的清明與慈悲能擴及周遭世界一樣自然。
深受世人喜愛的日本禪宗詩人良寬一生充滿這種平凡的精神,並以此轉化他所接觸的人。據說良寬不曾對任何人說教或訓斥他人,有次他弟弟請他來家裏,與難以管教的兒子談談。
良寬來了,卻沒對這男孩說任何話。他留宿一夜,隔天早晨準備離開。任性的侄兒為良寬系上草鞋時,感覺到一滴溫暖的水珠滴落下來,他抬頭一看,見良寬雙眼滿是淚水。良寬離開後,侄兒的行為改善許多。
★★★靈性成熟時,敞開、寬恕、放下的能力會越來越深厚,會自然而然地化解我們的衝突,緩解我們的掙扎,解決我們的困難,並有能力回到喜悅而自在的寧靜。

《道德經》的古老智慧告訴我們:
我只有三件事要教你們:純真、耐性、慈悲。 這三件事是你們最重要的財富。
在行動和思想中保持純真,就能回到生命的本源。
對朋友和敵人保持耐性,就與萬物之道一致。
對自己慈悲,就能使世人所有生命和解。
所以智者居住在道之中-為所有生命立下榜樣。
由於他不炫耀自己-大家都能看見他的光芒。
由於他不需要證明什麼,大家都能信賴他的話。
由於他不知道自己是誰,大家都在他身上認識自己。
由於他心中沒有目的,所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成功。


轉錄于《踏上心靈幽徑》一書第21章作者/傑克·康菲爾德 

譯者/易之新 黃璧惠 釋自鼐  出版/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文章來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