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生命就是關係--受害者心態

◆◆【“一切都是你的錯!”關係中最傷人的一句話】

每個人都渴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為什麼有的人能成功,而有的人始終求而不得?
在能力與才華之外,有一種不成熟的身心狀態在潛意識中束縛著我們,使我們在人際關係裏不斷嘶吼:“一切都是你的錯!” 這一期的“身心靈辭典”,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受害者心態。

✿受害者心態是什麼
★受害者心態,是一種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認為自己在生活裏處處遭受著不公平對待,而自己對此根本無力控制。
在這個角度之下,你會認為自己很可憐, 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反對你,每個人都對你不夠好,覺得自己時時陷在困境與被傷害的感覺裏。你無法也不能採取行動,只能悲傷與自憐。
我們在這裏提到的受害者心態,不是家庭暴力、職場性騷擾、或是巨大災難的真正受害者的心理狀態。
★而只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防禦機制,這種將一切不快樂不幸福歸咎于外人的方式,使自己短暫的獲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顧,實際上卻是內在自我的匱乏與人生掌控能力的喪失。
因為不是我的責任,我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我無法做出任何讓自己更好的改變。

✿受害者心態是如何形成的
街心花園裏奔跑著的孩童,在他摔倒的第一時間裏,總是驚訝或好奇,他們抬起頭來確認有大人在身邊,然後放聲大哭。這時候親密養育者會將孩子抱起,給予撫慰和親吻。
再小的孩子也知道,受傷是獲得額外關愛的機會:我受傷了,你要為我難過,你必須做點什麼來補償我。
在幼稚園裏,一旦有人傷害我們,老師就會讓那個人向我們道歉。遭受痛苦或是不道德、不公平的待遇時,應該而且必須被糾正過來—這是我們從小就根深蒂固的觀念。
人們在幼年時不自覺地習得的讓自身獲得好處的這些觀念,它所帶來的行為模式也伴隨著我們成長。成年之後,不再有權威人士出手相助,若不能對尋求公平和保護的自憐情緒加以有效的控制,就會演變成受害者心態。
大家身邊都會存在這樣的人,常常抱怨老闆不能慧眼識英才,導致他在工作裏無法發揮全部才能以獲得晉升;抱怨伴侶不夠體貼入微,總是忽略他在生活裏細微的情緒體驗;抱怨兒女不夠聽話,時時頂撞自己;抱怨周遭的朋友不耐心聆聽自己的傾訴;甚至,抱怨馬路上一輛隨便超過他的車,或是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友好的陌生人。

✿受害者心態會帶來哪些好處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從差不多還沒有習得語言的時候開始,每個孩子都知道如何通過自己受到的傷害來獲取養育者的關注和補償。長大以後,我們甚至會替自己創造這種被傷害到想哭的感覺來尋求他人對我們額外的情感付出。

獲得他人的注意力和關心。不必為人生的失敗承擔風險. 不必背負心靈成長的重責. 獲得始終“我是對的”的感受. 這看起來仿佛真的是一件好事。
真相呢?
★關係裏的過度依賴使人想要逃離。
★受害者心態使人把自己的快樂依附在他人身上。
最常見的就是親密關係裏的過度依賴。如果你愛我,就有陪伴我、對我好、保護我不受任何傷害的責任。
許多善良的人會盡力幫助一個他們愛著的受害者。但是這種幫助與關心,往往不會持續很久,受害者心態導致你所需要的關懷是一個無底洞,會消磨掉心底的愛,人們最終會感到厭倦,慢慢地離開。
★受害者心態是潛意識裏對自己的放棄 受害意味著無需負責,一個帶有受害者心態的人會相信他的人生已經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變,他會責怪任何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只有他自己完全免於責難。

★一個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可能一輩子都陷入這種情緒的泥淖中—不負責、不行動,也因此錯失任何讓自己更好的改變。這種看起來能夠使人獲得更多情感關注的 心態,實際上隱含著對人生的全盤放棄。
★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生命的本質是殘忍的,不公平的。與那只造就了你的精子相比,起初還有上百萬隻一樣優秀的精子,想想它們如今在哪兒了呢?
死了,消失的無影無蹤。 公平卻永遠不是宇宙的法則。沒有任何人因為任何一件事情而欠你一個道歉,倘若有人向你道歉,那的確很好,但也改變不了任何事情。
道歉無法讓行為逆轉或是彌補傷害,它們只是聽起來比較悅耳罷了。假使有人無限度的包容你愛你,用心使你快樂,這當然是件美事。如果沒有,也沒什麼可怨恨,愛自己,努力使自己快樂。

★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負起責任,就算錯在他人也要對自己負責。
★★負責真正的意思是,並不是要我們逆來順受,而是,修整好你自己,向前進,繼續生活。即使你是一名受害者,你也必須讓自己永遠不要成為一名受害者。
★因為,在你等著某個人來糾正錯誤的時候,人生已經往前滾動,不再等你了。儘管真相有時鮮血淋漓,敢於面對它,卻使我們充滿力量感的活著。
★除了我們自己,沒人該對我們心裏被傷害的感覺負責。
★【心理發現】沒達成結果,不是因為事情太難,而是因為你內在不夠堅定。
遲遲不能到來的結果後面,有可能是障礙叢生,有可能是緣分因果,但一定有一顆搖擺的猶豫的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