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次提到「臣服」,我不喜歡這個觀念。它聽起來有點教人認命的意味。
如果我們接受事物的本然,就不會有改變事物的動力。在我看來,不管對個人還是人類集體,唯有不接受當下的限制,努力突破,創造更美好的環境,才能帶來進步。若非如此,人類大概現在還是住在洞穴𥚃。我們到底要如何才能在臣服和採取行動之間取得平衡呢?
有些人以為,臣服具有消極的意涵,意味著接受失敗、放棄、經不起生活的挑戰、退縮、怠惰等。然而,真正的臣服與此截然不同。它並不表示你應該消極地忍受發生的一切,無所作為,它也不表示你應該停止制定計劃或採取任何積極行動。
臣服是一種簡單而深邃的智慧,是要人順著生命之流,而不要逆流而游。你能夠經驗生命之流的唯一時刻就是當下,臣服意味的就是無條件和無保留地接納此時此刻,停止對本然做出內在抗拒,停止好惡評價並擺脫負面情緒。人遇到逆境的時候,特別不容易臣服,因為這時心智所希望的和當下本然會出現巨大的落差,那是一個讓人痛苦不堪的落差。如果你活得夠久,就會知道逆境是人生常有的事。然而,也正是在逆境的時候,人們最需要學會臣服,如此才能化解你的痛苦與哀愁。臣服於本然,可以讓你即時擺脫心智的桎梏,與本體重新連結,抗拒其實就是心智運作的產物。
臣服純然是一種內在狀態,它不表示你不能對外採取任何行動,改變你的處境。事實上,你需要去臣服的不是整個的處境,而只是其中一小個部分,那就是當下。
當你陷入泥淖,你不會對自已說:「好吧,我認命了,讓它困住我吧。」認命並非臣服。你不需要接受不喜歡的人生處境,不需要歉騙自已說,陷在泥淖中沒什麼要緊的。剛好相反,你最需要充份認知到的,就是你想要脫離困境。如此,你將聚焦於當下時刻,不會幫它亂貼標籤,這表示你不會去評斷當下。如此,你將不會對當下有所抗拒,不會產生負面情緒,你會接受當下的本然。在這之後,你就可以採取行動,想辦法讓自已脫離困境。這些行動,我稱之為正面行動,它們要比發自憤怒、絕望和挫折的負面行動有效多了。直到達成目的為止,你應該持續臣服於當下,不去替當下貼上任何標籤。
讓我打個比方,假若你晚上沿著一條路向前走,四周濃霧瀰漫,但你手上卻有一支強力手電筒,它可以穿透濃霧,為你照亮眼前一道狹窄卻清晰的空間。那濃霧就好比是你的人生處境,包含了過去和未來;而手電筒就是你的臨在,清晰的空間就是當下。
不臣服的態度會僵化你的心理形相,換言之是僵化小我的外殼,製造出強烈的人我分離感。如此一來,圍繞在你四周的世界就會看似充滿威脅性,甚至連大自然也都會被你視為敵人,這是因為你對事物的觀點與理解都受到了恐懼所主導。這是一種失調的意識狀態,而我們所謂的迫害妄想症只是這種狀態略為強烈的表現。
抗拒心理不只會僵化人的心理形相,也會僵化生理形相,即身體。它會讓身體各部位緊繃,讓整個身體緊繃。生命能量可否自由流動,原本對身體的健康就極為重要,但它現在受限了。運動和某些生理治療可以幫助你舒緩症狀,但除非你平常即厲行臣服,否則任何方法都只是治標,因為症狀的根本原因(即抗拒模式)並未因而解決。
內在有個真實本相是不會受到起伏的人生處境影響的,但只有透過臣服,才可望碰觸到它,它就是你的生命、你的本體,它永恆存在於無時間性的當下領域。耶穌曾這麼說,找著它,你就是找著了「唯一不可少的一件」。
本文作者 / 艾克哈特.托勒
摘自<當下的力量:找回每時每刻的自己>
由橡實文化出版社發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