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中暑分暑入陽明、暑犯心包、暑熱亢盛、陰損及陽 依症治療

戶外溫度依舊高溫炎熱,民眾外出仍應慎防中暑。開業中醫師羅明宇昨
日表示,傳統中醫認為,中暑類似中醫暑厥、暑風、閉證等病名,主要是感受暑邪所引起,因為氣候炎熱,人體元氣虧虛,以致不能調節適應,促使暑邪乘虛入裡發病,感受暑邪有輕有重,加上體質有差異,所以治法也跟著有所出入。

羅醫師指出,臨床上,中醫常將中暑分為暑入陽明、暑犯心包、暑熱亢盛、陰損及陽等,倘若是暑入陽明,此時氣津兩傷,發病後常見頭痛且暈、惡熱心煩、面赤汗多、口燥渴飲、背微惡寒、舌質紅、苔黃而乾,治宜清泄陽明、益氣生津。

羅明宇醫師指出,倘若是暑犯心包,由於暑熱熾盛,熱入心包,發病後常見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熱肢厥、氣粗如喘、不聲不語、牙關微緊或口開、舌質乾紅、苔黃燥,治宜清心開竅、甦醒神志。

倘若是暑熱亢盛,常會引動肝風,發病後常見高熱神昏、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口渴欲飲、舌質紅、苔黃燥,治宜清熱祛暑、熄風鎮痙。所謂角弓反張,通常指的是項背強急、腰背反折,甚至身體後仰就像弓狀的症狀。

倘若是陰損及陽,此時氣虛欲脫,常見頭暈心慌、四肢無力、面色蒼白、汗出肢冷、隨即昏倒,治宜益陰溫陽、補氣固脫。若是中暑病情嚴重,建議趕緊送至醫療院所,這時適合採取西醫療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