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水腫經由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再以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用
藥,以達身體內外穩定平衡。執業中醫師周玟安昨日表示,不管是急性或慢性水腫,全身或局部水腫,抑或是慢性病所造成水腫,皆能接受中醫治療,因為中醫探討的是本,也就是致病的原因,至於症狀只是最後引起結果,如何把致病因素移除才是治療最終目標。
中醫治病講求的是八綱、氣血、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探究的是邪正相爭過程,氣血、臟腑辨證是敘述各系統病態表現。周醫師指出,水腫是一個病因(邪氣)影響身體(正氣),邪正相爭就會引發肺、脾、腎氣血陰陽虛實變化。臨床上,虛症為多,實證較少。
周玟安醫師指出,就以虛證(正氣虛)為例,倘若是肺氣失宣,這類型患者通常是先眼瞼浮腫,繼則四肢,甚至全身,病勢發展較快,尤其面部明顯,伴隨外感症狀;倘若是脾失健運,這類型患者常見全身性浮腫,尤其以下肢較嚴重,按之則會凹陷,有時晨間浮腫更嚴重,伴有納少便溏、倦怠乏力、腰背痠痛等。
倘若是腎陽虛衰,這類型患者常見腰腹以下水腫,按之凹陷不起,伴有心悸、氣促、腰膝冷痛、畏寒倦怠、小便量少等;倘若是陰虛水腫,這類型患者常見慢性病,比如糖尿病等患者,常有削瘦、身體虛腫,伴隨口乾舌燥、睡眠障礙、煩躁不安等。
就以實證(邪氣實)來說,除了虛證,氣滯、血瘀、寒濕、濕熱也會導致水腫。倘若是氣滯水停,這時除了全身性水腫以外,伴有脅肋滿痛、噯氣則緩,納少、面色晦暗無光彩等;倘若是血瘀水阻,除了水腫之外,伴有面唇膚色晦滯黧黑、皮膚粗糙甚至瘀斑,月經暗紅紫塊、經少或閉經等。
倘若是寒濕浸漬,這類型水腫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簡單的說是氣滯的延伸病症,伴有身體困重惡寒、胸悶納呆等;倘若是濕熱浸淫,這類型水腫多是血瘀再進一步的程度,漸漸的瘀阻化濕熱,伴有惡風怕熱、身發瘡瘍,甚至潰爛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