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針灸配合中藥 固定回診觀察變化調整療法

執業中醫師蔡典芝昨日表示,傳統中醫認為,治療顏面神經麻痺常會根據患者體質、症狀及發生症狀前的病史,比如感冒、扁桃腺發炎、受風寒等,綜合判斷後給予治療,以針灸配合口服中藥,固定回診觀察症狀變化,隨時調整治療方向,同時越早接受針灸治療就能越快改善。

常用穴位包括陽白、下關、聽宮、頰車、地倉、合谷、後谿、豐隆等。其中,陽白穴位於眉毛中央上方約一寸處;下關穴位於耳前方,鬢角下,顴骨與下頜形成凹陷處;聽宮穴位於耳屏前方正中,張口時凹陷處;頰車穴位於咬肌隆起處,用力咬牙時,下巴兩側微鼓起即是。

地倉穴位於臉部嘴角外側,往上可以對到瞳孔;合谷穴位於手拇指、食指合攏後肌肉隆起處;後谿穴位於小指外側,比較靠近小指根部;豐隆穴位於足外踝上八寸,外開約一寸的地方。

蔡醫師指出,中醫辨證治療顏面神經麻痺,常分外感風寒或風熱、風痰阻絡、氣血虧虛等,倘若是外感風寒或風熱,症狀發生之前曾有感冒症狀,比如頭痛、鼻塞、流鼻水、肩頸僵硬(風寒)、有黃痰、扁桃腺腫脹、大便不暢(風熱)等,舌苔薄白,常用方藥為葛根湯、柴葛解肌湯等加減。

蔡典芝醫師指出,倘若是風痰阻絡,常見喉嚨有痰聲或痰黏稠難咳出、舌體麻或刺感、舌苔白膩或白厚,常用方藥為二陳湯、溫膽湯或導痰湯加減。倘若是氣血虧虛,常見面部肌肉不結實、少氣懶言、食慾差、入睡困難、舌色淡、舌苔薄白或苔少,常用方藥為八珍湯或大秦艽湯加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