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千萬別被政客激怒 活著便是贏家

最近疫情嚴峻,偏又沒有疫苗可打,恐慌引起的焦慮使人脾氣暴躁,加上學校停課、公司停班,一家人一天廿四小時擠在小小的空間裡,累積的摩擦使人一不小心,就說出藏在心中不該說的話,難怪最近焦慮症大大增加。要對付這個現象,心理學上有二個方法:一是防禦性的悲觀,二是控制負面思想。

防禦性的悲觀是鼓勵病人把最壞的情況想像出來,然後寫下可能的解決方法。人一旦知道了怎麼應付,焦慮就減輕了許多。

負面思想較難控制,因為它的臨界點很低,只要一點提示,馬上促發。過去醫生是勸病人不要這樣想,後來發現它一點用也沒有,越不要這樣想,越是會這樣想(這個實驗是叫學生「不要想白熊」,結果所有的學生都去想白熊了)。唯一的方式,是用你要的念頭去取代你不要的。所以在焦慮煩躁時,手邊要有一些能讓你啟動快樂感覺的回憶。

過去研究發現,人可以很仔細地提取過去的情境,也可以重溫一次那個情境的感受,因此只要一感到焦慮快要出現,就立刻去啟動那個快樂的感覺,阻止焦慮出來。所以人需要有個快樂銀行,平日儲存最喜歡的照片或歌曲到裡頭,並練習提取,使一想到,快樂的感覺就能立刻出來。

人不太可能整天快樂,所以只要正向的感覺,大於負面的情緒即可。一味追求快樂反而會使自己不快樂。情緒很抽象,不容易捉摸,心理學上有個測量情緒的方法:實驗者每天隨機打電話給參與實驗的大學生,問他們現在在做什麼,在零到六的情緒量表中(零—沒感覺,六—感覺強烈),你的數字是多少?再從快樂、緊張、憤怒、擔憂等情緒形容詞中,選一個出來描述你現在的感覺。這個方法可以算出情緒指數,如一天清醒十六小時,有四個小時是在不愉快狀態,那麼你的負面情緒指數便是廿五%。知道自己平日的情緒狀態後,便可以去改變它,即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最後穩定成性情。

情緒是個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的心理狀態,所以在疫情時,要盡量說好話,做好事,因為真正的快樂,來自使別人的快樂。

一個周六早晨,我在市場看到一個國中女生替她母親賣菜。那時正好有個人問:這菜怎麼賣?她臭著臉,回頭大聲吼她媽媽說:「媽!這個菜怎麼賣?你不標價錢,是要我怎麼替你賣?」我聽了很驚訝,這怎麼是跟媽媽講話的態度?正要出聲,旁邊有個太太跟我眨個眼,也大聲說:「你真乖,星期六沒跟同學去玩,來幫媽媽賣菜」,她聽了一驚,緊繃的臉馬上和緩下來,她那汗流浹背的母親也趁機討好地說:「是啊!這麼熱的天,幸好有女兒幫忙!」現場氣氛就輕鬆很多。後來有人再問價錢時,我注意到她的口氣好了許多。

在沒有疫苗可打時,唯一自保方式,便是提升自己免疫力。千萬不要被政客激怒,活著便是贏家,我們一定要活到疫苗到來,哪怕地老天荒。

(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