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覺悟知覺與修心-通向知覺之道

覺悟是什麼?就是對自我的認識。
從覺到悟,再通向知覺之道。而心是什麼?是覺悟的條件。

就是那個微小獨立性,只有做人才能展示。它是一種能量知覺,是主奎師那造化時賦定給眾生覺悟的知覺。但是因為它的獨立性使得它有兩面性,在物質層面它是意識形態的,在知覺層面它是覺性的。


所以才有修心一說,只有這個微小獨立性在知覺層面,我們才能覺、才能悟。整個覺悟過程就是心在作用,就是那個微小獨立性在知覺層面發揮着本性作用,走向自我覺悟。

人格魅力就是從這來的。但是如果我們對物質過於依賴,假我就主導着那個微小獨立性,物質知覺就成為了我們的主體。這時我們就沒有覺性,做事總是不到位。一個失去覺性的人,與人相處都會格格不入。

因為他們處事都在展示虛榮、虛偽、不負責任,這些都違背了做人的本分。修心就是通過現實生活中提高、分辨、認知事物的原則、規律,從而安守做人的本分,回歸自我。

所以修心是覺悟的條件,反過來覺悟長養那個覺性。

覺悟在生活當中表現為自覺,自覺是覺悟的前提。覺就是相對於一件事情,我們的參與、觀察、感受、分享時心智的境界。

因為每一件事情它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它是因緣的組合。

如一件事情的發生,人是事情發生的主觀因素,因緣是客觀因素,心意是條件因素,這些因素裡主觀和條件是可以控制的,能控制那兩個因素就靠自覺。

就是說每一個人在整體裡如果處於不自覺地狀態時,客觀因素就不能按客觀規律展示,使得事情一團糟。

如果大家都在自覺地狀態下,事態就和諧,就有共識。

覺就在這個共識上,其實自覺是一種規範,它本身就是一個覺。不是發覺的覺,更不是感覺的覺。

當我們有了自覺地規範,覺性就出來了。奎師那知覺就在你身上得到體現。所以覺悟的前提就要自覺,自己先覺到,這個叫覺性。

這個覺性本自俱足的,都在每一個因緣上客觀的存在的。

感覺是在心意層面,覺性在心智層面,二者雖然都是覺,可不同的是覺性是主導的,感覺是被動的,就是說問題發生了才感覺到。

當感覺到時,原初的那個因緣可能演變了,好與壞就從這裡開始。

如果我們懂得當感覺問題到來之前就先覺到,這個覺性就主導這個因緣往好的方面發展,這就是叫識緣。如果我們沒有先覺到,去契合那個因緣,這個因緣就隨着當時我們的掉覺而被打破,使當時的那個和諧規律就演變成另一個因緣。

又或者這個因緣在不和諧的條件下擴展,違背了自然規律造成惡果。這就是我們有時發現本來好好地一件事情突然變得複雜化,最後無法收拾的緣故。

或者在這個因緣面前後悔、怨氣、鬧情緒、都是對方的不對、產生嗔恨心,這都是掉覺的緣故。

當這種感覺成為了意識的時候就進入到我們的那個深層的“識”裡面,這個“識”成為了我們的業力,這就是我們苦的根源,輪迴的理由。

這種苦讓我們人生不完美,情感不完美,能量不俱足。那個微小獨立性的知覺能量下降,如果一個人的能量不俱足,命就苦。人生殘缺、情感殘缺,因為這些殘缺的根源我們不知道,然後不甘心,一直在苦海裡打滾,這樣生生世世惡性循環。

你看,就是因為沒有覺性,覺悟不發生,沒有覺悟就醒不過來,這就造成了人生的悲哀。只有覺悟才能擺脫我們累劫業力造成的痛苦。所以覺悟是人生的大事情。

其實最開始每個人是為了覺悟而到娑婆世界來的,只是我們流連往返,迷失了回家的路。我們經常說了悟人生,悟到了就有希望。如何了悟?那就是要通過人生覺悟的實踐。

當我們在一個整體裡面或一件事情上留意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契合當下的那個自然規律(即那個緣起),是否與當下的因緣和諧,這就是在覺裡面,不在識裡面。

就是不在被動的感覺着,而是自覺着。當我們意在,覺就在。意不在,覺就不在。這個“意”在心意上是一個自覺層面。有自覺才有覺性,當有了這個覺性,悟就在其中。

覺悟對一個修行人非常重要,它關係到你能否脫掉那件假我的衣服。然後經常警覺、觀察自己的心意。但是觀察心意不是用想的,而是通過感官的對象,即我們身邊周圍環境的一切因緣來進行。

看每一件事物或因緣的變化過程去實踐你的觀察,這個觀察就是 “意” 在了,叫留意。

這些因緣都是觀察的因素和條件,覺悟狀態就是知道如何控制心意、觀察心意,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

當情緒來時我們從觀察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情緒、心意的變化。每時每刻在這種狀態裡,就是自覺地過程。只有自覺才有覺悟可言。

我們每天生活的意義其實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實踐內容就是自覺,目的就是提高做人的品格,長養自己的覺悟,這就是悟性。

當有了這個悟性才比較容易去觀察深一層心意的夥伴——假我,這時我們才懂得從觀察角度來看這個“假我”,從而識穿它是個什麼東西,這是修心的根本問題。

一切惟心造,造好、造壞都是這個心,只要你能識別假我,你就是善用心意,就是在智性的層面。

這個智性層面其實是覺的範疇。要超越智性——靈性覺醒的層面,才是悟的範疇,這個悟就是一個有覺悟的人。這種狀態就是靈魂復甦的狀態,解脫的狀態,這時才進入了修心的覺悟知覺層面。

自覺到覺悟過程的課題,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體會如何與人溝通,用平常心去看待每一個因緣的展示。

時時、事事、處處、點點、滴滴去觀察自己的行為是否契合了那個不用語言的真理——靈性知覺,它有一個和諧規律就是“道”,中庸之道的道。

一個人的和諧氣質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很重要的,和諧氣質表現在內在覺性的人格魅力,它是一種覺悟能量。

經由這種覺悟能量表現為定力,經由這種定力產生出智慧,經由這種智慧放射出知覺的光彩,這種智慧才能方便、善巧、妥當地處理事情。這就是奎師那知覺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出的奉愛服務。

實踐覺悟的課程就是修心的過程,時時刻刻檢點內在心意的過程。因為心意是漂浮不定的一種態勢,它隨着你與當時環境的接觸的變化而變化着,所以我們要自覺地留意、觀察自己的心意是覺悟的保證。當我們在自覺的規範下心意就不會放縱,假我就沒市場。在這基礎上,一步一步地修,我們就會臻達到當下覺,事情一出現就覺到了,叫當下覺。

我們當下的因緣把握得恰到好處時,就是等覺。在等覺上做事就和諧、圓融,這就是叫圓覺。有了圓覺悟境出來時,這就是妙覺。這個境界就是先知先覺,做事瞭如指掌。

修心、覺悟就是實踐、親證的過程。從自覺到悟覺,一切不言中。是心在行,不是言在行。

覺悟不是自我意識形態的顯現,它是默默的無形地展示着。
但它經由意識形態——心意,先認識到規範,從無意到有意,從無覺到有覺,從有覺到悟覺。

這一切都是用心行,用真摯的情感去追求那個覺悟,去昇華那個覺悟。這就是覺悟的道、悟覺的性。

當達到這個悟性,我們看問題一定不會那麼執着,就能認識到人生在世,只不過是緣來緣去。

所謂的 “我” 只是一個假我,根本沒有一個“我”,只有一個自性——生物的本來面目。

這個自性是以自覺存在的,只要有覺悟就能知覺到。知即見,悟即性,見性也。這都是一步一步地實踐,最後臻達到奎師那知覺。

覺悟是源於我們的自覺行為,知覺是覺悟的昇華。知覺與我們的身體意識沒有關係,它是獨處的。而我們的身體只不過是這套系統展示的工具而已。身體是生命現象的展示,不是生命的本質。知覺才是生命的主體。

所以覺悟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沒有覺悟,不能親證奎師那知覺。所以我們要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面對自己的情感,自覺心意行為,這就是修心的主題。

修心是為了覺悟知覺,自覺作用於修心,他們是相互相承的。修心是覺悟的基礎,覺悟離不開自覺,自覺是知覺的天梯,它們都是一脈相承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