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預防黑眼圈 關鍵在保肝、養腎、調肺

眼圈發黑形成黑眼圈,也有人稱為熊貓眼。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施丞修
昨日表示,傳統中醫認為,眼眶色黑除了遺傳因素之外,常見色素沉澱、下眼瞼皮膚過薄血管顏色透出,以致呈現出色澤深暗的膚況。此外,臨床上與黑眼圈有關係,多是色素沉澱所造成。養生保健之道,重點在於保肝、養腎、調肺。

施醫師指出,除長期熬夜之外,還有過度勞累、鼻子過敏、壓力性月經失調等婦科病、慢性肝炎等肝膽病、縱慾過度等性損耗,也都會讓眼眶微細血管產生瘀阻,導致代謝物無法離開眼周,進而形成暗黑現象。

中醫古籍就有記載類似症狀,例如赤如鳩眼,目四眥黑。赤如鳩眼是眼珠子充滿血絲,或是下眼瞼色赤的樣子,主要代表肝熱外現之象;目四眥黑則是兩雙眼睛內眼角與外眼角四周出現黑眼圈,主要代表熱極似水之象,因為色黑屬腎水之色,熱到極限不是赤色,而是顯現焦黑色。

眼眶泛黑也常代表罹患慢性病,特別是跟肝、腎、肺有關,包括肝的婦科病、慢性肝病、失眠熬夜等;腎的縱慾過度,手淫過繁等引起腎問題;肺的過敏性鼻炎、過敏性氣喘等,因此,保健重點在於保肝、養腎、調肺,有助減少形成黑眼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